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8月通过四川省科技技术厅组织的专家的评审。实验室瞄准国家和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制造业、健康产业、气象等行业,对提升高端软件生产与服务适应性的长期需求,立足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领域、领域软件工程环境,采用类型范畴、代数规范和进程代数、语义分析、领域知识本体、自动推理等理论和方法,开展软件自动生成、领域知识本体和大数据、领域智能信息服务三个方向的基础应用研究工作。
实验室拥有建筑面积1100m2,仪器与设备价值1050万元。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及管理人员共49人,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40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24人,硕士24人。实验室现有客座人员15人,其中:国内12人,国外3人,博士生导师10人。实验室现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与数据挖掘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实验室聘请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近五年来,实验室积累了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共44项,获资助经费总额1579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实验室现设有软件自动生成研究室、领域大数据分析研究室、软件智能信息服务研究室。实验室聘请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院士在机器证明领域研究卓著,他认为实验室以软件自动生成为主要研究主题,将机器证明与软件工程融合,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启了新征程。
实验室聘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周激流教授,以及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k8凯发国际官方网站院长、博士生导师秦志光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实验室聘请2013年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者、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舒红平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以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团队。
研究室情况:
n 软件自动生成研究室
软件自动生成研究室在软件自动生成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舒红平的带领下,主要从事需求语义分析、程序语义切片与装配、软件生成与优化。研究并实现了面向服务架构的软件总体装配,模型驱动的软件代码自动生成模式,集成研发了“基于JavaEE的可配置信息化应用平台”,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平台已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东方电汽、气象、医药、化工等领域,作为信息化支撑软件被上百个项目广泛使用,现已形成了具有2000余个构件,面向服务、流程驱动、可视化拖拽的软件自动化开发环境与工具。
n 领域大数据分析研究室
领域大数据分析研究室在领域知识本体与大数据分析学术带头人安俊秀教授的带领下,主要从事知识本体与自动推理、领域自适应算法模型与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根据循证针灸学科学推理实践需求;完成面向针灸古籍、现代电子病历等海量数据,基于弱监督学习,实现了病症名智能辩证,完成了病症与穴位网络影响关系挖掘分析等,这一系列经穴效应特异性大数据分析及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该研究室结合软件自动生成技术,采用软件复用技术,将成熟的数据挖掘算法,以构件库的形式架构至信息化支撑软件开发平台。
n 软件智能信息服务研究室
软件智能信息服务研究室在领域智能信息服务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卢军教授带领下,主要从事软件智能服务与服务自适应、领域智能信息服务框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容错能力的阵列纠删码模型研究”,完善了气象、商业数据中心实时数据存储软件编码存储性能;中国气象局行业公益专项“面向服务的气象资料可视化引擎技术研究及应用”提升了气象大数据分析产品可视化服务的自动生成技术水平;该研究室参与“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研究与业务应用”,201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航空产品数字化综合集成研究”201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近实时变尺度气象Web服务系统”201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大型云数据中心虚拟化基础架构平台”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电力行业信息化成果一等奖。
国际合作:
实验室重视与国际顶尖科研院所和科学家的联合研究工作。2013年实验室卢军教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一年,与Shaw-Hwa Lo(罗小华)教授就大数据背景下关联关系中盲区的统计处理开展联合研究。2014年实验室赵卓宁教授主持四川省外国专家局天府高端引智项目“基于IDV的气象数据共享、挖掘与可视化技术研究”,邀请美国大气研究大学联合会UCAR,下属联合数据中心Unidata的集成数据显示系统IDV项目负责人Yuan Ho高级软件工程师,来华在实验室开展为期1月的联合科研工作。2015、2016年在国家外专局资助下,实验室继续与UCAR开展“面向气象资料的IDV数据同化处理与图形引擎集成研究”的深入研究。在对IDV进行程序切片、在线数据分析自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以来实验室加大与国内行业和领域的科研开放合作。实验室主任舒红平教授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开展2015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气象大数据的高效应用技术”研究,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联合申报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航空产品智能化协同制造信息系统研究及其示范应用”。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联合开展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出生缺陷信息与生物资源平台建立及群体干预技术关键问题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唐聃副教授与台湾科技大学郑博仁教授开展“大数据环境下ATP预测方法研究”,参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雷电灾害天气过程的探测系统综合集成及协同观测实验”的数据可视化研究。
研究方向之一:软件自动生成
软件自动生成与演化技术研究发展,始终伴随着对软件的逻辑表达、资源重用、开发演化、自动生成这四个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1)在逻辑表达方面,重视软件形式化表达的同时,更加侧重混合系统、交互式模型、自适应建模支持的软件形式化验证;重视面向特征的编程、特征化模块以及非功能需求建模与开发,关注特征组合失效问题。
(2)在资源重用方面,从并发程序切片有效性研究,转向关注程序切片的容错、自动化测试和快速错误定位等;从构件库的描述、匹配、普通检索,转向利用高性能检索算法实施对构件库检索性能优化研究;软件复用由表示与查询、验证,转向特征融合研究、基于自然语言的可复用资源检索。
(3)在开发演化方面,软件开发框架向多租户个性框架、评价分析框架、中间件动态管理框架等更为细分的技术框架精化;软件动态演化从动态链接库技术、支持演化规则等演化,转向可重构系统演化修复、动态演化的Z描述语言扩展、自适应动态演化、网构软件服务动态演化、复杂知识动态演化等方向精化。重视开放环境特性感知技术、软件动态可信评测模型、检查点可信评估方法、平台配置远程证明机制、直接匿名证明方案等高可信软件的相关技术研究。重视软件体系结构、构件化软件、开放环境下软件的在线演化。
(4)在自动生成方面,重视编译器、软件配置、动态代码生成等软件生成技术,组合服务运行时自适应方法等组合技术、自适应技术研究,普适计算环境下上下文感知中间件等策略引擎研究,以及基于演绎数据库和推理方法的软件逻辑自动生成研究。随着软件可复用资源的日益激增,面向领域的软件基础资源不断细分和精化,逻辑表达、资源重用、开发演化、自动生成等环节的技术规则和标准不断完善,软件自动生成技术将降低软件开发的技术门槛,提升软件演化和生成的业务自适应水平,使软件自动生成技术成为领域软件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
研究方向之二:领域知识本体与大数据
本体已经成为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协同信息系统、智能信息集成、Internet智能信息获取、知识管理等各方面普遍研究的热点之一。领域知识本体与大数据方向始终面临着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抽取领域知识、创建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的研究课题。研究用于表示各种本体的知识表示系统,提供形式化方法和工具,促进本体的共享和重用,提供不同本体的比较框架,研究不同本体的转换和集成方法,提供不同本体间互操作的手段,是领域知识本体表示、转换和集成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由于因特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数量以指数形式增长,基于关键词和简单主题分类的网上信息查询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一时间各类信息查询方法和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用于知识表示和知识管理的本体论,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办法之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采用知识本体技术,结合语义分析、语义挖掘等手段,获取领域知识本体,将是未来富有挑战和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之三:领域智能信息服务
软件工程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结合领域智能信息服务的研究,由注重终端应用与服务器大规模数据处理相结合的研究,向基于云计算服务支撑的智能信息服务、服务聚集、服务可视化、服务推荐的研究转变,并重视与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结合。同时,领域智能信息服务在制造业、医学、气象、电子政务等不同领域,受产业政策和业务需求的影响,围绕不同的数据源和数据格式,结合业务渠道、业务流程的差异性,将在数据模型、服务产品加工方法及平台、服务推送方式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算法需求和应用模式需求,并由此形成具有行业或领域特色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成为以应用导向的、面向海量数据的一种数据服务模式。在“两化”融合、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软件工程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结合领域智能信息服务的研究面临着长期而潜力巨大的数据服务需求,尤其是在“互联网+”、“工业4.0”等国内外新兴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下,相关产业必然需要通过领域智能信息服务改造传统产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新技术的驱动下,领域智能信息服务的市场广阔,技术集成、业务集成范围广,发展潜力巨大。